您的位置:首页 > 庆祝公司成立60周年 > 正文
1984~1993
创新测量技术 追求测量精度
我从1987年开始就在中交一公局四公司从事施工测量工作。36年的测量风雨路,我凭着一股勤奋钻研的劲头,在一局广阔平台上,从一个测量门外汉,一步一脚印成长为如今同事口中的测量能手和创新“达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深知自己起点不高,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测量数据计算还在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一步一步计算时,我就自学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制测量放线程序。凭着这套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个人就能承担以前两个人以上的计算工作量。
隧道的开挖进度离不开监控量测数据的跟进。之前的隧道监控量测方法一直需要测量人员频繁进入到隧道内操作全站仪和断面仪。有没有更先进的方法呢?我研究了大量资料,最终提出了隧道监控量测数据自动采集及远程无线传输的方法。用这个方法不但解放了测量人员,而且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对隧道施工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山势耸峻的黔贵大地,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现已建成通车。清晰记得进场之初,面对两岸引桥44根超过30米、最高墩柱近30层楼高的高墩施工任务,如何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至关重要。我将自己的发明专利——桥梁高墩施工垂直度自动控制方法应用在施工中,既能快速准确检测高墩垂直度,又有效减少了测量人员安全风险。
多年测量经验,“控制”“偏差”“精度”这些词早已牢牢印记在了我的职业生涯中,2021年,我荣获了“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我始终坚守在一线,现在还担起了培养新人的重任。
未来,我希望通过我和测量团队的努力,做好工程的“眼睛”,让一局建设的工程拥有完美标记的落脚点,用精准数据守护工程项目的安全与高质量建设。(张久林 四公司 技术质量与数字化部副部长)
1994~2003
因为追求所以坚定 因为匠心所以执着
20年前,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踏入中交一公局集团。对于技术的追求是我不变的初心,专心干好一件事也是我的理想。
2004年,刚毕业的我来到二公司苏州绕城高速项目,担任测量员。2008年,我去宁波清水浦大桥做技术交流,一到现场,眼前140多米高耸入云的主塔,468米的主跨,瞬间体会到了“一桥飞架南北”的气魄。这次交流,让我埋下了建大工程的理想,定下了精工筑梦的初心。建大工程,就必须靠过硬的技术支撑!随后几年,我也经历了几个项目的历练,也经历了工程部长、项目副总工、项目副经理等岗位。我对技术的追求,激励着我等待机会、期待蜕变。
2010年底,拉萨纳金大桥开工建设,我被任命为项目总工程师,在茫茫的雪域高原开启了新的挑战。首先要解决卵石地层桩基、大温差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题。工期紧,大家日夜鏖战。由于第一次进藏没经验,我们没有考虑好取暖设备的功率,导致经常跳闸,晚上写方案手都是僵的。一入冬,每个人手上长期有4、5条口子,晚上冻裂,白天渗血。两年半的建设期内,我和团队攻克了2.5米超小半径索鞍、33米宽幅轻型挂篮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确保了大桥建设顺利推进。
2014年1月,我转任乐清湾项目总工程师。大桥上部采用节段梁预制拼装,该工艺为二公司首次接触,在浙江省也并不成熟。顶着巨大压力,我和团队向着节段梁难度最大的“精度关”发起挑战。历经4个月,我们终于将测量和调模精度分别控制在0.1毫米和0.5毫米内,浇筑的节段梁就像工艺品一样。但是首联节段梁拼装用了7个月,完全不能满足工期要求。为此,我们创新节段梁微调和架桥机超前过跨等工艺,将一联拼装时间缩短到45天。经过不懈努力,大桥中跨合龙误差7毫米,全桥10公里合龙精度均达到毫米级,远超国内同类桥梁,实现了“毫米成就万米,匠心打造品质”的质量目标。
如今我们成立了“零壹”和“基石”两个创新工作室,经过北口大桥、景文项目、沾临黄河特大桥等多个项目积累,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向着更精彩的未来奋力拼搏。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我将继续做一名狂热的技术追求者,始终把技术升级当作初心和使命,在技术岗位上埋头苦干,坚定执着追理想!(李
响 二公司总工程师)
2004~2013
以青春之我 奋进新征程
我自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参建了14个项目,在18年的工作履历中,我也从技术员成长为一名管理者。作为为祖国建设默默耕耘的普通人,我始终坚守岗位,一辈子一件事,就是要为交通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2016年,公司中标官渡黄河大桥项目,承建大桥3.81公里北岸引桥部分,主要结构为柱式墩加预制T梁安装,属于传统工艺。作为项目经理,我坚持以“小、实、活、新”为特征,推动团队将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病症”;主持研发自动穿束机,避免安全隐患的同时,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结合项目本身不具备深水、高墩、大跨径等高精尖桥梁难点的现状。我牵头成立微创新小组,针对钢筋骨架吊装变形问题,研发保护层限位卡具,将T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做到了本质质量。本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引进全数控钢筋加工设备,利用BIM技术优化下料方案,使钢筋加工损耗率降低了0.47个百分点,带来经济效益130余万。
2019年底,我辗转来到三门峡崤函项目,结合项目重难点工程,我带头主导优化设计11项,带来直接利润2300万元。项目且地处山地、丘陵、黄土塬的独特地质环境,大断面、小净距式浅埋等施工难题,施工之路步履维艰。一地一策是对付特殊地质结构唯一的办法,我们依托现场探索研究,反复查看图纸、进行桌面推演,将原来的“双侧壁施工工艺”改成“微台阶开挖法”,开挖进尺是原来的2倍,保证了安全,并获得业主奖励600余万元。
18年转瞬即逝,18年初心坚守,我与企业共成长,只为踏踏实实接过一局人坚守奋战的接力棒。瞻仰未来,我充满信心,将坚持“简单、直接、高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张鹏 七公司新乡S227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