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盾构尖兵实力闯申城



发布时间:2019-04-17   
吾名
2019-04-17

1000.png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累计有35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交通线路5766.6公里。其中,上海轨道交通以705公里的运营里程,占据国内和世界第一。

在浩浩荡荡的轨道交通建设军团中,有一支队伍,他们以“新人”姿态勇闯申城,他们虽然不是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但他们稳扎稳打,从地铁2号线起步,滚动发展到参与地铁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建设,他们以优质工程树立了企业形象,赢得了业主赞许,也站稳了上海市场,他们就是中交隧道局盾构公司(简称盾构公司)。

“实力,勇气,自信。”谈到这十年在上海市场发展的秘诀,盾构公司党委书记张洪锋一一道出。

靠实力赢认可

1993年5月28日,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上海成为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第三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随后,上海地铁飞速发展,其建设规模、速度迅速攀升到国内前列。上海也成为众多轨道建设企业瞄准的“大蛋糕”。

中交隧道局也不例外。2007年4月,他们中标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项目。

在高手如云的上海,中交隧道局项目部作为“新人”却不怯场,他们攻克难关,以强硬的自身实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项目部还一次性高分通过了上海市文明工地评选。而这次完美的“首秀”,为隧道局成功拓展上海地铁市场,隧道局又相继中标上海地铁11号线和12号线项目。

2009年9月,为顺应市场需要,打造隧道局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化竞争优势,以上海11号线、12号线两个项目为基础,中交隧道局盾构公司应运而生,向着蓬勃发展的地铁市场进军。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那时候我们只为耕耘、不为收获,就想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地。”回忆那段时光,当时任上海地铁12号线项目经理的张洪峰感触颇深。为了在上海创出中国交建的地铁品牌,项目在队伍管理、技术革新、降本增效等方面狠下功夫。尤其注重管理环境的优化建设,科学处理和业主监理、政府百姓、项目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被动消极的应付处理方式,而是主动出击,通过社区共建、警民共建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盾构公司积极创新施工技术,开展了盾构推进与纠偏控制、管片拼装质量控制、新型单液浆质量控制、土压平衡盾构穿越桩基质量控制、盾构穿越浅覆土段推进及盾构机拆装、调试等各项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始于微末,成于坚持,项目管理团队正是秉持着从小处着手,埋头苦干、实打实拼的精神,让盾构公司逐步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荣誉是最好的说明。上海地铁11号线、12号线两个项目部连续两年双双获得2010年、2011年上海市申通公司“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奖”“文明施工优胜工地”“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称号,同时公司参与建设的上海地铁12号线为中国交建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夺得了国内建筑行业大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在当时的上海地铁建设领域是从未有的。

荣誉也带来了收获。随后的几年,盾构公司又陆续拿下了13号线、14号线、15号线等工程,切实做到了“进入上海、站稳上海”的发展初衷。

勇挑战赢胜利

张洪锋说:“从进入上海市场开始,施工就没有‘容易’二字。”而面对各种挑战,他们沉着应对。

他们在“豆腐”上施工。上海大部分地质属于淤泥质黏土,这类土质像“豆腐”一样柔软,大大增加了车站地基开挖的难度,易产生管涌、基底隆起等灾害。而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车站均处于此类软土地层。为此,建设团队加强对推进及穿越区段的重点管理,通过地质补勘、严选方案等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处理。

他们与“水”搏斗。上海地下含水量丰富,承压水头高,造成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大。对此,在每个车站项目施工前,建设团队都会进行现场抽水试验,并通过采用深井点降水法、设置大口井井点降水等方式,防止发生漏水渗泥现象而造成的事故。

挑战不仅于此。由于工程设计需要,2016年10月30日,由盾构公司承建的13号线三期华夏中路站—中科路站区间需要3次穿越运营中的磁悬浮。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穿越运营中的磁悬浮的施工,工程难在怎么才能严格且精准的控制土压平衡式盾构机,使其在掘进过程中对土体的隆沉值不超过2毫米。“一旦超过此警报值,将对磁悬浮桩基和对其上方的磁浮轨道产生高程变化,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张洪锋介绍说。

尽管毫无先例,尽管压力很大,盾构公司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们通过研究其他施工经验、参数和吸取专家组的建议,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施工方案。在业主等单位怀疑的态度下,他们顺利完成了首次穿越,且沉降值控制在1.46毫米。

第一次穿越成功,让建设团队有了信心;第二次穿越,大家更胸有成竹;但第三次出场线穿越才是难度最大的一次。由于出场线区间隧道受周边环境制约,磁浮穿越区段线路曲线半径仅为250米,达到了盾构施工的极限,这意味着在磁浮墩柱桩基之间,他们以将“急转弯”的方式完成穿越。

这将是一次更高的标准、更精确的控制,也给建设团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但最终他们做到了。2017年7月24日21时30分,最后一次穿越圆满完成,沉降控制更是达到了0.89毫米,在上海市场达到了领先水准。

以自信赢未来

如今,在申城的地下,由盾构公司承建的2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早已通车运营。与此同时,在建的14号线24标铜川路站项目和15号线2标项目均进展顺利,向着预期通车目标迈进。

“目前,上海已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市场,其利润贡献水平占公司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它的滚动发展对我们开发其他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洪锋告诉记者,凭借着在上海市场的良好声誉,公司已进入了北京、南昌、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福州、哈尔滨等10余个城市,充分展示了公司在轨道交通专业化施工方面的实力。

“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谈及接下来在上海的发展,张洪锋自信满满。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3)》,到2023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7条线路,总长约1154公里。“当下,我们正在密切跟踪着一些新项目的进展,力争落地。”

市场的需求,给了盾构公司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合并重组,又为盾构公司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泉”。

2018年8月,在中国交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中交一公局和中交隧道局实行战略重组,成立中交一公局集团,盾构公司也与中交隧道局原盾构设备租赁中心合并,实行“一门两牌”办公。

“这次重组合并后,让我们完善了盾构施工和设备租赁这条产业链,也为我们持续打造中交轨道盾构尖兵、中交大直径盾构先锋队这两大品牌增添了底气。”张洪锋表示。


作者:吾名   来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Baidu
map